备注:已完结
类型:剧情片
主演:王丹凤 虞桂春 洪融 丁嘉元 谢怡冰 张力维 韩非 程之 孙景路 毛永
导演:梁廷铎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年代:未知
简介:1977年,江南某地。“水上飞”张秀英(王丹凤 饰)由于生孩子过多,体质已大不如前。丈夫丁志富(虞桂春 饰)是生产队长,思想观念守旧,虽有三个女儿,但他一心想让秀英给他丁家生个男孩。妇女队长新梅(洪融 饰)在丈夫丁明(丁嘉元 饰)的支持下,实行了计划生育,却遭婆婆丁大妈(谢怡冰 饰)反对。高大伯(程之 饰)的儿子阿龙(何麟 饰)热爱农科,是个有名的“种子迷”,高家长辈却担心儿子迷上种子而忘了娘子。丁有理(韩非 饰)的女儿兰珍(张力维 饰)私下里和阿龙相好,并支持阿龙的种子研究。丁有理知晓后极力反对独生女儿跟阿龙来往,新梅知道后,上门给丁有理做说服工作,经过新梅的努力,每个人对计划生育有了全新的认识......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剧情片
导演:黄祖模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年代:未知
简介:1950年代,某城市。除夕晚会上,机关办公室主任于树德(李纬 饰)向涉世未深的年轻姑娘陈佐琴(宏霞 饰)伸出了黑手,他无耻地骗取了姑娘的感情和身体。远在乡下的妻子杨玉梅(赵抒音 饰)浑然不知丈夫的行径,她带着孩子们等待着丈夫的到来。纸终究包不住火,陈佐琴无意间发现杨玉梅写给于树德的家信,方知自己受骗上当追悔莫及。后院起火的于树德一面用谎言安慰陈佐琴,一面着手采取下一步行动。思前想后,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,他决心做一回陈世美。杨玉梅此时已看穿了丈夫卑劣的用心,她毅然同意与其离婚。而觉醒过来的陈佐琴决定状告这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。究竟谁被抛弃了......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剧情片
导演:林杨
语言:普通话/国语
年代:未知
简介:1950年代未期,上海。区领导决定在和平里创办民校,并请初中生秀华(宏霞 饰)和解放后脱盲的顾三娟(沙莉 饰)担任老师。此事一经公布,不少人对上级的决定感到不解,就连里弄文教主任(齐衡 饰)也认为她们办不好学校。自知文化底子差的三娟没有气馁,她聘请师范毕业生赵玲(孙景路 饰)到学校任教,以期加强师资力量。秀华与赵玲因体罚调皮学生姚阿根(陈士南 饰)发生严重争执,双双撂了挑子,三娟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动了她们,学校教学逐步走向正轨。不久,阿根因同学大宝说老师坏话与其打架逃走,三娟连夜冒雨寻找,当在工地找到阿根后问明原由,三娟深有感触......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剧情片
主演:石挥 魏鹤龄 崔超明 沈扬 李纬 程之 梁明 俞仲英 林榛 宏霞 高笑
导演:石挥
语言:汉语普通话,日语
年代:未知
简介:清朝末年,才二十出头的“我”(石挥 饰)就失业了,多亏邻居巡警赵大爷的帮助,我也当上了一名巡警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臭脚巡”。从这绰号您就知道,这个差事不好干。况且那些年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,清政府、军阀、洋人、爱国青年、国民党……你方唱罢我登场,把个老北京城搅得沸沸扬扬。我曾在秦大人府上当差,官老爷的奢侈腐败算是看了个尽。五四运动时还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,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崛起而不懈努力。我呢,一个社会底层的小老百姓,只求守着老婆孩子过上几天安稳日子。但处在这个倒霉时代下,老百姓哪有什么安生日子可言啊?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。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剧情片
主演:梁明 李纬 石挥 李凌云 程之 陈奇 李萌 崔超明 苏芸 俞仲英 宏霞
导演:陈西禾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年代:未知
简介:佟李氏(梁明 饰)很早就失去了丈夫,和女儿大香(李萌 饰)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。孤苦伶仃的母女两人进城投奔舅母孙大妈(田太宣 饰),就此结识了名为尚幼林(李纬 饰)的男子。善良的尚幼林常常帮助生活困苦的佟李氏,一来二去之间,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。 贪婪阴险的孙大妈伙同崔胡子(崔超明 饰)和胭脂虎(李凌云 饰)夫妻两,设计将大香卖到了两人经营的妓院中,大香就此沦为妓女。眼看女儿遭受着非人的待遇,绝望的佟李氏选择了跳河自尽。然而尚幼林却没有放弃希望,想方设法替大香赎身,却最终以失败告终。1949年北平解放,解放军的到来让大香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。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剧情片
主演:石挥 丹尼 崔超明 俞仲英 程之 苏芸 宏霞 田振东 何剑飞 刘豁然
导演:黄佐临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年代:未知
简介:抗日战争时期,一个青年女子由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堕入敌特组织,干了一系列特务勾当。最后,当她在临难不屈的共产党员的精神感召下,有所觉悟时,却被敌人杀死。 影片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。在40年代后期,影片编导曾计划把作家茅盾这一创作于40年代初并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搬上银幕,因政治环境不允许未能实现。 上海解放后,文华影业公司将其列为重点剧目投入摄制。影片对女主人公赵惠明的处理,创作者曾经过认真考虑。赵惠明是特务,又是失足者。她是个思想性格复杂、内心冲突激烈的人物。 影片于1950年冬上映,受到观众欢迎。不久报刊有文章提出影片对赵惠明“过于同情”的批评,认为与当时正在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方针政策不相吻合。影片即不予放映。